快捷询单 (4)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English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行业资讯
  学术展会
  电子报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信息情.航天梦
浏览次数:23     发布时间:2020-04-25    

(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代表中国人飞向太空,代表了我泱泱中华第一次叩响了天庭之门。

    5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仰望星空,奔月的“嫦娥”、入驻广寒的“玉兔”、飞天的“神舟”、火眼金睛的“悟空”、群星指路的“北斗”映入眼帘,张开双臂,便拥抱星辰大海。一代代先贤前辈筚路蓝缕,一任任信息人艰苦奋斗,太空中传播着中国的声音。

    信息的交互中,搭载着五系人的声音。

 

参与研制的航天器

 

实践十三号卫星

    我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

    这颗卫星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其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比以前有十倍左右的提升。实践十三号卫星能提供高速“动中通" (即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卫星通信保障),为航空航运铁路等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彻底改善上网体验。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突破的逐帧速率可变技术成功应用于该卫星的有效载荷中。

 

北斗导航卫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MEO卫星报文通信接收机为北斗三增量服务载荷,于2018年底发射,为全球提供短报文传输服务。

 

环境一号卫星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是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

    由两颗光学卫星(HJ-1A卫星和HJ-1B卫星)一颗雷达卫星(HJ-1C卫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多种探测手段,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能力。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低轨特种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将在该卫星系统上进行搭载试验。

 

高分三号(GF-3)卫星

    高分三号(GF-3)卫星是兼顾海陆观测的SAR卫星具有高分辨、多极化、多模式、定量化应用的特点。

    2016年8月发射成功并在轨运行稳定,是重大高分专项之一,可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北京理工大学开发了卫星全链路数字仿真平台和SAR载荷数据实时模拟器,为卫星地面检查提供数据支撑;研制了星载SAR地面快速处理系统,可实现多极化SAR遥感图像的分钟级快速获取。

 

环境一号卫星

    环境一号A/B/C星是我国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系统由2颗光学卫星(HJ-1A/B)和1颗雷达卫星(HJ-1C)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载荷监视能力。北京理工大学研制了环境一号C星的SAR原始数据仿真平台,为卫星地面成像处理系统测试提供数据支撑;研制了环境一号A/C卫星快速反应系统,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的减灾、环境监测等高时效应用。

 

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飞船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由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2天后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1月16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返回地面。

 

天舟一号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款货运飞船。

    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流控芯片空间细胞培养和分析测试装置为天舟一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实现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共培养技术和空间在轨在线生物分析测试技术。

 

中国载人空间站

    中国载人空间站是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

    建造计划于2010年至2015年间进行,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2022年空间站完成建造后将随即投入正常运营,将主要应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测量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关键。

    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对多路中频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获取两飞行器的相对距离、速度、角度和角速度,已圆满用于SZ-8/9/10/11、TZ-1与TG-1/2的历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联合院与联合实验室

 

空间微波与综合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空间微波与综合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12月18日,出席领导包括时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司长李国平, 时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和时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显利等。共建双方每年各自投入50万元,用于开展实验室的日常科研活动。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星载大规模阵列天线波束成形系统幅相一致性地面测试与在轨校正”。在国家国防科工局“十三五”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发表(含录用).SCI/EI检索论文6篇,申报专利逾20项(授权6项)。

 

空间信号处理技术联合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与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空间信号处理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9月,致力于开展卫星通信、导航、测控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

    实验室充分发挥双方的科研优势,以建立和维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空间应用与导航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一体化、深层次、紧密合作的共建方针,实现双方科研队伍、研究成果与知识产权的合作与共享。

 

空间载荷技术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始终坚持围绕国家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雷达、通信、微波、光学、生命、力学、控制等传统优势学科。目前学校将“拓天”列为我校双一流的战略方向之一。

    为了尽快在空间载荷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并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北京理工大学跨学科组织空间载荷技术科研队伍,加强空间载荷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多种具有北理特色的载荷及应用,促进学校空间载荷资源的整合与共同发展,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合,以及与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提升我校在国家空间科技发展中的研究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重点工作:

    灵犀北理工一号激光通信测控载荷

    北斗-全球位置报告系统通信接收机载荷

    毫米波太赫兹测云雷达载荷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载荷

    地球同步轨道星载SAR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与载人航天总部航天生物安全与防控校企联合实验室

    基于实验室平台建立一套针对长期载人航天器研制发射基地空气和固体表面的微生物进行采样的系统: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菌株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地面及在轨航天器舱内的微生物;通过对比此两处样品的微生物菌种同源性,初步分析空间站研制过程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分析同源菌株生长特性和理化性质,初步了解微生物在空间环境中出现的变异行为。

    开发并建设全面契合我国空间任务和实际航天器工作环境的,具有对中长期载人航天器舱内外微生物进行采样、检测、监测等全面研究能力,并兼备微生物空间实验载荷设计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平台。

科学研究成果

 

在轨智能信息实时处理技术

 

星上自主遥感信息处理芯片

 

卫星地面站嵌入式实时处理技术

 

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雷达信号处理机&航天扩频测控应答机

 

实践七号卫星雷达测量仪告警雷达

 

实践十五号告警雷达

 

速率逐帧可变自适应通信载荷技术

 

导航测控理论与技术——激光测控通信一体化技术

 

低轨安全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北斗三号MEO卫星报文通信接收机载荷

 

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概率信号处理技术

 

航天人才

 

    从信院走出的人才各有专长,他们遍布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国效力,其中就有一批批优秀的校友在航天领域落下自己坚实有力的足迹。

 

吴一戎

    现任中国空天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1988年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5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大型遥感地面信息系统的研制,参与国家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向战略研究。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的研究。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

 

张洪太

    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cdas原始云图调制器”获航天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资源二号卫星高速数传加密”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获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次,获国防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次,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文树梁

    南京航天晨光公司总经理,曾任航天二院23所设计师、总体部副主任、雷达研发中心主任、总体部主任、副所长、首席信息官、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陈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802所所长。

 

伍捍东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1973级校友,从2003年开始,新黄金城667733参与了神舟五号、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研制任务,是陕西省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徐颖

    被称为“北斗女神”,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同年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工作至今。在职期间个人承担的项目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结合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在国家二代导航专项中承担的任务,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研究了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在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点开北斗,便不再惧怕迷路,即便身处天涯,祖国也在天空深情注视。头顶的苍茫之上,是璀璨的群星,群星之中,是中国航天坚定的身影。心怀强国壮志的信息人,为航天为国防付出,而当代青年,更应以知识助力航天,使薪火代代相传。

    太空离我们虽远,航天却离我们很近,五系人一路走来,五系青年携荣耀与责任走向更远。

 


关于新黄金城667733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客户服务

技术资料

关注我们
公司介绍 公司新闻 波导元器件 质量控制 产品手册下载【2017版 new】      
官方微信                官方小程序                官方AI小达
公司历程 媒体报道 同轴元器件、电缆组件及微波有源器件 服务承诺 微波知识
资质荣誉 行业资讯 天线 论文下载
实验设备 学术展会 天线转台与伺服控制
公司活动 电子报 分系统产品
媒体宣传 天线测量与微波测量
成功案例
热点推荐
波段法兰查询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网站建议 | 打印输出 | 加入收藏 |
All right reserved © 1993-2024 新黄金城集团 陕ICP备 17018153号-1陕公网安备61019402000203